喜报!学校材料科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行列
67次 时间:2025-09-11
随着可穿戴设备和智慧医疗的迅速发展,生物传感器技术逐渐成为实现个性化健康监测的重要支撑。如何让设备既“聪明”又“贴近人”,成为材料科学与生物电子学共同面对的核心问题。离子水凝胶传感器凭借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柔韧性与离子导电特性,在众多候选材料中脱颖而出,正引领着新一代智能医疗电子的发展方向。基于此,西南交通大学杨维清团队系统梳理了离子水凝胶传感器的材料体系、结构构筑策略与关键性能,并展望了其在未来智慧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13次 时间:2025-10-31
【研究背景】:镁合金因其低密度、高比强度和良好的阻尼性能,在航空航天与汽车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镁合金焊接性较差,易出现气孔、晶粒粗化和元素烧损等缺陷,导致焊接接头强度、塑性和疲劳性能显著下降,严重限制其工程应用。尽管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因热输入低、效率高而被广泛研究,但仍难以克服晶粒粗化带来的塑性不足问题。近年来,稀土元素(如Gd)被证实可有效改善镁合金的强塑性,而振荡激光技术则通过熔池搅拌作用优化组织均匀性。...
15次 时间:2025-10-30
近日,材料科学领域期刊《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发表了一项关于高熵合金阻尼性能的重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精准调控堆垛层错能(SFE)和晶格畸变,成功协调了FeMnCrCo高熵合金的多种阻尼机制,为开发高性能减振材料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带您深入解读这一创新成果。研究背景:减振材料的迫切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振动和噪声控制已成为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和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挑战。...
19次 时间:2025-10-27
10月23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钢铁年会上进行了第十五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的颁奖仪式,由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谢建新院士、唐立新院士、张福成院士和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五位嘉宾为获奖人员颁发获奖证书和奖杯,本届评选全国仅有2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我院刘艳教授获该殊荣,此项荣誉也是我校首次获得,实现了在该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是由中国金属学会设立并组织实施,...
23次 时间:2025-10-24
导读在本研究中,研究了钛合金窄间隙振荡激光-电弧混合焊接过程中的关键孔稳定性、弧行为和熔池流动,以澄清焊接过程的稳定性。在300 Hz的振荡频率和1 mm的振幅下,成功地获得了低孔隙度的凹形焊缝。与非振荡激光相比,关键孔的开口尺寸约增加了两倍,弧偏转角差异的标准偏差减少了约87.6%。由于激光束振荡的搅拌效应,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关键孔,且开口尺寸较大,有利于气泡从关键孔中逸出。更多的激发电子从关键孔中喷发出去,等离子体的温度和密度分别增加了约55....
22次 时间:2025-10-22
在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于郑州大学举行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西南交通大学参赛师生共获得1金3银10铜的优异成绩。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苟国庆教授师生团队的项目《声临其境,维其道稳,基于超声应力检测的高速载运装备健康监测系统》荣获金牌,再创佳绩!该项目基于高速列车等结构件的应力检测需求,针对测试实施难,测试精度低,快速诊断难度高等关键难题,历经多年,利用小孔法、X射线法、超声波法等关键技术,...
15次 时间:2025-10-18
2025年10月14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高端装备领域”终审主擂台赛在湖南长沙圆满落幕。在学校校团委的指导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振林等老师的作品“极端再造,修旧超新——面向极端工况的高端装备增材修复解决方案”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斩获青年科技人才赛道特等奖,这是学校在“挑战杯”这一全国顶级科创赛事“揭榜挂帅”赛道上,首次斩获特等奖,实现了这项荣誉的“零突破”,...
16次 时间:2025-10-16
国际焊接学会(IIW)新当选主席(2026年1月上任)Stephan Alfred Egerland、IIW技术委员主席李晓延教授一行来校访问交流。校长闫学东在犀浦校区会见来宾。闫学东对Stephan Alfred Egerland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办学历史、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等情况。他表示,学校坚持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国际化办学历史悠久,当前正积极推进“一园五区”新形态科创园建设,全力打造成都东部(国际)校区,广泛汇聚全球高端人才,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国际研究中心与创新平台。...
20次 时间:2025-10-16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球能源需求持续攀升,对可持续、多元化能源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凸显。其中,风能因其资源丰富和环境友好特性备受关注。尽管传统风力发电机具有可观的发电能力,却受制于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等问题。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作为能量收集领域的重大突破,兼具成本低、体积小、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特别适合微型化分布式供能场景,已成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前瞻性方案。然而,TENG的启动发电需克服静摩擦阈值才能触发摩擦电效应,...
39次 时间: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