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生物材料基因组方法,首次提出仿贻贝化学调控邻苯二酚结构氧化-还原动态平衡的策略,从而调控材料生物学性能,突破传统强韧水凝胶缺乏表面粘附性和细胞亲和性的难题,研发具有持久可重复表面粘附性及组织亲和性的生物医用多功能水凝胶。结合多酚自身的抗炎、抗氧化、细胞/组织粘附性等生物学功能,该类水凝胶广泛应用于组织再生、创伤修复、可穿戴电子与脑机接口等领域
762次 时间:2021-06-11
针对聚合物电纺纤维的特性及实现其生物医用功能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发展了纤维控释化学、蛋白和基因等药物的方法;利用表面接枝捕获和检测配体构建纤维膜色带,实现了灵敏生化检测;利用纤维膜的三维多孔结构,引入物理和生化信号,阐明了调控细胞行为、促进组织生成的机制和手段;可注射性聚合物短纤维具有临床应用优势,揭示了在血液循环和组织滞留的特性,探索了在构建三维细胞球和微纳马达的应用。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
487次 时间:2021-06-10
采用等离子体离子注入和弧源沉积,发明了血管支架TiO2-x薄膜表面改性技术,攻克了薄膜在剥落和金属离子释放的难题;率先提出了时序功能血管支架的设计思想,研发了具有可降解载药聚合物/TiO2-x复合涂层的新型血管支架,解决了血管支架临床应用中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发生率较高的国际性难题。研究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新型血管支架技术成功转化,支架(商品名:海利欧斯)获得CFDA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754次 时间:2021-06-09
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多功能化研究方面,揭示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界面行为,构建出能显著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多功能高分子载体材料。通过在可降解高分子基体中掺入功能化改性的纳米填料,实现了多场下的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精确调控,发现并证实了氢键作用是高分子复合材料产生形状记忆的关键机理,材料可完全降解,安全且降解产物无毒性,为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提高了依据。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567次 时间:2021-06-08
自主研发了金属材料及轨道交通关键部件,成功为CRH5型动车组转向架配套铝合金推杆、铝合金牵引梁、铝合金轴箱端盖等零部件,完成CRH3动车组转向架电机悬吊板弹簧样件、锻钢牵引拉杆样件等,成功完成了哈大线高寒动车组在极寒条件下转向架铝合金枕梁进行实物的连接螺栓预紧力矩变化的试验验证,以及CRH3型动车组电机悬吊板弹簧样件构件的疲劳试验。研究成果“用于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的轴端接地装置研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664次 时间:2021-06-07
围绕我国空间站建设和运维技术研发,揭示基于晶格缺陷催化的ZnO系材料抗菌活性机理,建立抗菌活性物种定量检测方法,研制出具有高安全性和高效广谱抗菌活性的系列抗菌材料。参与完成“天宫1”“天宫2”“神舟11”等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科学试验和技术保障任务,支撑我国空间站舱内材料选型、表面微生物清除和修护等技术体系。抗菌材料产品已推广应用到10多个民用领域100多家企业的产品中,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722次 时间:2021-06-03
围绕严重影响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的钢轨疲劳斜裂纹、钢轨波浪形磨损、轮轴微动疲劳等重大挑战性难题,揭示了钢轨波浪型磨耗机理,形成了完整的钢轨波磨理论体系,阐明了轮轨磨损与滚动接触疲劳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关系;构建国际领先的材料微动磨损与疲劳实验系统,建立了服役安全评价理论体系,揭示了高速列车轮轴微动疲劳损伤机理,提出防护准则;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支持,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川省科...
533次 时间:2021-06-02
围绕高寒、高速环境下材料表界面融接机制,开展“无缝线路成套焊接技术”和“车体关键部件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研究,解决了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机理不清、工艺不明、质量控制手段缺乏、评价方法和设计基础数据不全等瓶颈,形成了高速列车关键部件的高强韧焊接技术体系,实现了压焊轨车、固定式钢轨闪光焊机、移动式有轨电车槽型钢轨闪光焊机、移动式钢轨闪光焊机的工程化。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946次 时间:2021-05-30
静电纺纤维膜作为纤维复合材料、药物制剂材料、组织修复材料等显示出较好的效果
204次 时间:2018-07-21
时序功能血管支架 1. 可降解药物涂层在早期阶段实现抑制炎症及平滑肌细胞增生; 2.中期阶段内表面暴露出Ti-O薄膜,实现抗凝血、促内皮化; 3. 晚期阶段抑制支架有害离子释放,保持生物相容性;
309次 时间:2018-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