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点研究背景:共价有机框架(COFs)作为一种结构可控的二维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丰富活性位点和弱层间作用力,在润滑添加剂领域具有潜力。然而,现有研究尚未系统探讨结构单元对COFs润滑性能的影响。本文提出通过引入甲氧基调控p-π共振效应,优化COFs的层状结构与电子分布,以提升其摩擦学性能。研究亮点:本文创新性地通过甲氧基的p-π共轭效应与空间位阻协同作用,成功设计出高取向层状结构的COFs(TADM)。该结构不仅增强了材料的平面性和层间滑移能力,...
28次 时间:2025-04-10
在无线通信、智能可穿戴及自修复电子系统等动态电磁防护领域,传统电磁屏蔽材料受限于静态调控和有限调节范围(<10dB),现有温敏材料更面临刺激响应机制被动与环境适应性不足的双重困境,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的自适应防护需求。针对这一挑战,我院孟凡彬教授领导的电磁功能材料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MXene/碳纳米管(MXene/CNTs)热敏电阻网络与聚乙烯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双网络水凝胶(P-PNIPAM)的协同调控策略,成功研发出具有梯度可调(...
59次 时间:2025-04-09
高温极端环境下的设备长期运行往往伴随着剧烈的机械振动,对振动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石油勘探及工业监测等领域,传统柔性压电传感器面临热降解失效的技术瓶颈,难以满足高温环境下的长期监测需求。目前,刚性压电传感器在某些应用中表现良好,但其较大的尺寸和有限的柔性限制了其在复杂曲面、动态部件及微小结构上的应用。因此,开发兼具高温稳定性、优异压电性能和良好机械柔性的传感材料,对极端环境振动监测至关重要。...
29次 时间:2025-04-08
1 摘要简介生物质衍生的硬碳(HCs)在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领域展现出重要的潜力,但面临着比容量低和循环稳定性不足的困境。探索具有富电子杂原子和纳米孔结构的生物质衍生硬碳,有望通过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扩大石墨层间距以及促进钠离子传输,从而提升电化学性能。然而,设计同时具备富电子杂原子和纳米孔结构的生物质衍生硬碳仍然是一个挑战。本工作报道了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及其细胞膜作为空间受限反应器,成功制备了具有纳米孔结构的氮和磷共掺杂硬碳材料。...
80次 时间:2025-04-07
导读针对8 mm厚铝合金T型接头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存在的稳定性差、气孔率高等问题,采用环形振荡激光器,振荡幅度(A)在0 ~ 0.75mm范围内变化,虽然随着A的增大,焊缝熔深由11.87 mm减小到7.17 mm,上、下熔区的熔宽差减小了45%,过渡角从129.2 °增大到178.8 °。与非振荡复合焊接相比,当A值为0.75 mm时,焊缝气孔率由9.0%降低到0.4%,焊缝组织均匀性提高了1.7倍,电弧熔化区平均晶粒尺寸细化了29%,焊接接头的拉伸断裂路径从内部气孔转移到柱状枝晶附近的热影响区,...
33次 时间:2025-03-31
在航空航天、能源装备和工业监测等高温极端环境下,传统柔性压电传感器面临热降解失效的技术瓶颈。针对这一重大需求,我院邓维礼副教授和杨维清教授团队联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汤丽华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化聚丙烯腈/钛酸钡(PAN/BTO)复合纳米纤维的高温压电调控机制,成功研制出兼具高温稳定性和优异压电性能的新型柔性压电传感材料(工作温度可达500 ℃),有望为高温环境下的振动监测、结构健康监测等应用提供新方案。...
26次 时间:2025-03-30
百年沉淀!百年沉淀铸就轨道交通材料特色西南交通大学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始称“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科的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其前身为中国最早的矿冶工程教育体系之一,培养了包括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6位院士在内的顶尖人才。材料学科聚焦于国家“交通强国”重大战略,围绕高铁、磁浮、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需求,...
71次 时间:2025-03-27
二氧化氮(NO2)作为最为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是酸雨、光化学烟雾以及PM2.5的主要成因。人体吸入NO2对呼吸系统有害,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NO2的监测和管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而气体传感器作为能够将气体信号转变为可视电信号的重要工具,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传统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因制造成本低、灵敏度高以及响应和恢复速度快等优点而成为目前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NO2传感器。然而,其较高的工作温度导致传感器功耗增加,...
80次 时间:2025-03-26
【引言】无铅金属卤化物发光二极管(LED)由于其低毒性、溶液可加工性和优异的稳定性,在下一代环保照明和显示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具有低维电子结构的卤化铯铜具有强量子约束和大激子结合能,具有独特的自捕获激子(STE)和重组激发态,显示出高性能电致发光器件的显著潜力。特别是一维(1D)碘化铯铜(CsCu2I3)由于其良好的发光稳定性和在有机溶剂中的高溶解度,是研究最多的卤化铜材料之一。然而,由于CsCu2I3的有效载流子质量大,...
25次 时间:2025-03-21
2025年3月13日,ESI数据库更新了最新一期数据。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学科全球排名165位,较上期提升了1位;ESI排名千分位由1.096‰提升至1.067‰。近一年来,我校ESI材料科学学科的全球排名处于稳步上升态势。2025年3月西南交大ESI材料科学全球排名一年来西南交大ESI材料科学全球排名情况ESI发布时间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高被引论文数热点论文数ESI全球排名排名千分位值2024年1月42348025618.96541190/1370001.3871‰2024年3月43618467819....
170次 时间:2025-03-15